《地球的结构》
教案撰写是教师资格面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对于多数考生而言,如何撰写教案并不是特别清楚。师大教科文教育中心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地球的结构》的完整教案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3.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图片分析等方式,知道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明确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图片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我们吃鸡蛋的时候,剥开鸡蛋,都知道鸡蛋是几层的,有没有同学想过构成这种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可以分为几层呢?他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与吃鸡蛋不同,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肯定不能把地球剥开看看到底有几层,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1.划分依据——地震波
【教师引导】
(1)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2)播放“汽车从柏油路驶向高速公路”的视频资料。
通过上述材料启发学生可以用震动速度的变化来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活动】读教材阅读部分“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思考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小结】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展示图片】PPT展示图片“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先展示左半部分)
【提出问题】
(1)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
(2)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
(3)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推测2900千米深处的不连续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
【小组讨论】学生读图思考后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适当进行补充。
【教师小结】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2.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学生活动】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左半部分图片和教师小结内容思考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学生交流后再展示右半部分验证自己的猜想。
承接:科学家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
(1)地壳
【展示图片】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教师引导】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教师提问】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能否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过渡: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岩石。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2)地幔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的相关问题。
【提问】
①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变化?
②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上、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③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是如何形成的?
④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
【学生活动】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主阅读教材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PPT展示“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总结精讲)
①地幔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深度从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②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
③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根据推理,它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3)地核
【教师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
【学生自学】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自学课文后进行交流,教师针对回答进行点拨。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环节三:课堂小结
结束语: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环节四:课后作业
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五、板书设计
获取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更多信息,欢迎私信小编。微信关注“师大教科文教育”,微博关注“师大教科文教师资格证教育”,这里汇集了最新资讯、教师资格证备考干货、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免费直播课程等等,更多精彩活动等你来参加哟!
师大教科文,咨询电话:400-011-0145
微信号:laoshiok22 、bnuNTCE
QQ学习群:263965166